一.学院概况
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始建于1984年,现有在校生1016人,设有生物科学(师范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二.师资情况
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从北卡莱罗纳大学、冈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组建了一支年轻态、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教师团队。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国外专家两人,博士占比69%。教师队伍中有2名国务院特贴专家、1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拥有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团队”和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8项,在研项目经费520万元,在SCIENCE、NATURE子刊和PNAS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检索90余篇。
三.教学条件
教学实验中心拥有教学实验室13个,辅助教学实验室16个,科研实验室4个,实验室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设有“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和“山东高校功能性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个,有动、植物标本2万余件;实验中心购置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和气相色谱层析仪、微生物培养工作站、原子力显微镜、离子束生物工程装置、荧光定量PCR仪、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装置等大型仪器设备,并建设了发酵中试车间和细胞层流室,仪器设备价值达3000万元,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四.育人成果
生科院教师秉持教书育人之信念,学生培养质量高,育人成果显著。生科院考研率在全省高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一直处于学校领先地位。近年来,考研录取率达51%,其中60%以上的同学被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江南大学等“985”、“211”和“双一流”重点高校及中科院录取,目前已有50余名毕业生在海外留学或工作。2020年,生科院考研过线率达到68%。学生四级英语通过率高达98%,一次就业率97%以上。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大学生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400多项。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
五.专业简介
1.生物科学专业
师范类,本科,学制四年,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生物科学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学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物实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科学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生物科学综合素质,可到生命科学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或能在中小学学校、科研院所、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单位从事生物学类教学、科研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教学论。
就业方向:大、中、小学教师、科研院所、生物公司、医药公司、食品公司。
考研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学科教学论以及生物工程、农学、医学、林学相关专业。
亮点和特色:坚持“创新性应用型”、“重基础,求创新,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本专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培养更高层次生命科学人才为核心,坚持精品教学战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了“拓宽知识、夯实基础、提高创新能力”的本科师范生培养体系,实行分流培养,既培养适于中学教师岗位需求的应用人才,同时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业晋升的需要。“高考研率”是该专业的主要特色,连续多年名列德州学院考研榜首。近五年考研录取率超过55%,其中60%左右被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大学等985、211重点大学录取。本专业在关注学生考研的同时,注重学生智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有五十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节能减排”竞赛、“挑战杯”竞赛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和“山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等竞赛中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8%以上。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食品分析检验技术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现代食品科学工程综合素质,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可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能在中小型企业、科研机构、监督检验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的分析检测、质量安全控制、企业管理、安全评价、生产和经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
就业考研方向:该专业包括食品质量控制、食品生产工艺及食品安全营养三个方向,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食品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应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具备一定国际视野,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能推动食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复合型本科层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为“食安中国”建设提供紧缺人才。
亮点和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仪器分析知识为基础,以食品营养保障和食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综合性新兴专业。该专业2011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招生,在教学中坚持德育智育融合育人,构建知识技能和品德素养协调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培养新体系。教学中始终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的获取贯穿全教学过程,努力构建以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带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80%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60%以上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获奖证书。80余名同学通过了省级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鉴定,考研率连续两年55%以上,其中52%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3.生物技术专业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接受严格科学思维、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可到生命科学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或在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物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及企业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性应用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
就业考研方向:毕业生能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教学工作,能在检验检疫、环境保护、海关、生物制药、食品安全检验等行业的企业、实验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有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亮点和特色:本专业密切结合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以创新型生物技术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知识+能力”、“理论+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胜任生物技术科学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优秀人才。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企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级奖励。生物技术专业学风扎实,学生考研率较高,近五年考研录取率50%以上,其中近60%的学生被211、985重点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录取,一次就业率98%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独立工作能力强,受到省内外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
4.生物信息专业
本科,学制四年,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在大数据与精准医学的创新时代,充分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未来社会竞争力。培养较高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生物数据解析与计算机编程等综合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本专业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能够在数据分析领域,从事研发,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生物信息学、C++语言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与程序设计、Python及数据挖掘、生物统计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基础与数据挖掘、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各级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可在生物与医药公司从事精准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和药物研发等科研或管理工作;可在IT行业数据分析工作。
考研方向: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相关专业。
亮点和特色: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前沿交叉学科,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与核心领域之一,是从事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随着国内外生物产业和医疗产业的高速发展,人才缺口较大。学校坚持“创新性应用型”、“重基础,求创新,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本专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培养更高层次生物信息学人才为核心,坚持精品教学战略,采取导师制教学,以科研带教学,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科研课题和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过硬的如实践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